学院快讯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学院杨宏伟教授团队为吉林省春耕提“智”增“数”事迹
近日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总站推出系列报道《吉春耕新•吉林春耕里的新质生产力》,其中,《智能化农机赋能春耕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4%》报道了学院杨宏伟教授团队运用科研成果守护粮食安全、保护黑土地的事迹。
眼下,正值春耕春管关键节点。如何心怀“国之大者”、更好守护粮食安全?“新质生产力”为春耕提“智”增“数”提供了新思路。让新质生产力走进田间地头,实现与春耕春种的“双向奔赴”,将为农业现代化碰撞出更多机遇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总站推出系列报道《吉春耕新•吉林春耕里的新质生产力》。今天推出第二期《智能化农机赋能春耕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4%》。
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万亩玉米试验田,当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,相应配套了免耕播种一体机。别看这个大家伙模样有点怪,动作似乎也不是很敏捷,但这一台机器就能顶四台。通常农户用传统方法进行播种,需要四个步骤。首先要把播种带上还田的秸秆用机器全部清理出去,然后对田地进行深耕、平整,再由播种机进入地里进行播种、施肥,最后再给播下的种子浇水。这四个步骤需要四台不同的车进出,不仅花费的人力物力多,而且车辆反复碾压,也会对耕地造成破坏。如今用这台免耕播种一体机,只需要走一趟,就能把这四个步骤按顺序全部完成,是一种既高效又保护耕地的耕作方式。
“这个是免耕播种,可以在秸秆很多情况下进行播种。土地不均匀的条件下,用这个机器也能实现均匀播种,这是最大的变化。更加标准化了,就更加智能化了。”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副站长王贵满说道。
这台新型免耕播种机是中国农大梨树实验站2020年联合当地一家农机公司启动研制的。为了帮助农民提高播种效率、保护黑土地,他们用三年时间研发出调耕和播种一体化的机器。为了支持、推广免耕播种机,吉林省从2015年开始就实施给予购买农户高达15%的财政补贴。2023年吉林省使用的免耕播种机已经达到5万台,保护性耕作技术正在继续深入推广。
四平是农业大市,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,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、“中国优质玉米之都”,农机产业发展更是源远流长。这些年,当地农机也在向智能化和高性能化转变。
在吉林四平的另外一家农场,今年这里使用的播种机装上了一个更智能化的小装备,这就是由长春理工大学的专业团队研发的智能化种子漏播报警器。农户在使用播种机的时候,最担心出现种子漏播的情况,种子漏播是指因为播种机出现故障导致种子没有播种上,漏播直接导致缺苗断条,使粮食减产。农户们原来使用的自动播种机上也带有漏播警报器,如果出现漏播会进行警报。但一台播种机工作时,至少会同时覆盖四垄地,最多能覆盖十多垄,究竟哪一垄地上出现漏播,得花大力气用人工一垄一垄地找,既费人力又费时间。能不能通过技术升级,更精确地找到漏播点呢?当地农机公司找到了长春理工大学的专业研究团队。经过反复试验,研究团队突破了关键技术难题,准确发现漏播点,进行精准播报,并以此为基础,把所有播种数据集合起来,形成一套数字化管理控制系统。
“咱们用的是一个光学传感器,只要中间有落籽的话,就把光信号挡住了,后面的控制器就判断它是一个落籽信号。我们把计算机相关算法的内容给它运用到控制器,然后采用了相关的一些控制的策略,优化了整个系统。为了咱们东北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。”长春理工大学的杨宏伟教授说。
近年来,公主岭市紧紧围绕加速推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,大力鼓励农业生产“机器换人”,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、作业水平、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,积极引进无人驾驶拖拉机等一系列新型农机具,让农田耕作、收获更轻松便利、更富有实效。
吉林省大安市位于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,过去有盐碱地近100万亩,近年来大安市采取多种举措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,曾经荒凉的土地逐渐变成希望的田野。这两年,在当地一处万亩盐碱水稻种植基地采用了无人插秧机进行插秧。无人插秧机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,可以精准控制路线,秧苗的间距能够保持在30公分,作业效率是传统手扶插秧机的三倍以上。无人插秧机帮助当地抢抓农时,为粮食稳产增产打下基础。
今年,吉林省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,下调普通机具补贴标准,加快老旧机具更新换代。重点支持购置智能农机具,大力推广高性能播种机。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升,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4%。